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长三角议事厅·周报|长三角脑机接口: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制胜

脑机接口(BCI)技术作为融合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的前沿领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赛道。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BCI明确定义为未来产业之一。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凭借雄厚的科研、产业和政策资源,正积极布局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赛道。近日,上海脑机接口公司阶梯医疗率先启动国内首个侵入式BCI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收集临床数据以优化技术并加速应用落地,而三省一市也在积极开展区域分工与资源整合,协同构建“研发—应用—产业”的闭环生态。

聚焦前沿:多中心协同构建产业图谱

截至2025年3月中旬,长三角地区脑机接口相关企业占全国总量的34.87%。三省一市各展所长,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上海:聚焦底层技术突破

上海凭借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成为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的核心高地。去年11月以来,上海脑机接口企业接连取得突破:博睿康研发的脑机接口产品NEO成功植入一位瘫痪患者大脑,帮助其恢复部分生活能力;脑虎科技研发的256通道柔性脑机接口实现了“意念对话”和“脑控”智能设备。上海市科委通过项目经理团队的全链条布局,推动芯片、电极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进程,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构建全链条产业网络

江苏以南京为核心,无锡、苏州为重要节点,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和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无锡依托高校资源引进,成功实现北大脑机接口技术落地,重点发展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苏州通过苏州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在脑机接口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展开前沿探索。中科意象(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借助脑机接口植入机器人,推动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浙江:打造未来消费生态

浙江以杭州为中心,着力构建以脑机交互为特色的未来消费生态。依托数字经济优势,浙江重点培育“脑机接口+”新型消费业态,在智慧医疗、健康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打造创新应用场景。杭州市率先启动“康复医学脑机接口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并出台专项培育计划,加速脑机接口技术在消费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安徽:“硬件+医疗”双核格局

安徽通过“合肥-芜湖”双核发展格局,构建特色鲜明的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合肥依托智能机器人产业优势,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重点突破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创新;芜湖市则积极布局脑健康未来产业,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

现实挑战:技术、政策与市场三重壁垒

尽管长三角地区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上已取得一系列突破,但在构建完整创新生态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代差制约产业升级

脑机接口技术融合了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微电子等多学科,研发难度大、协同要求高。目前,尽管国内部分企业在临床示范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关键核心部件如高精度柔性电极和生物相容性材料等仍主要依赖进口;同时,在实时解码算法、芯片设计和电极材料等关键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国际领先企业Neuralink已实现1024通道信号采集,而国内最高通道数仍处于256通道水平,部分产品甚至仅有8通道,技术落差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的稳定性和效果。

政策协同亟待破局

在监管层面,脑机接口作为三类医疗器械尚未形成统一的审评通道,各地在临床试验、数据安全、伦理审查等方面的标准不一,导致企业在跨区域运营时面临较高的合规成本。此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尚未完善,使得高校、院所与企业在核心技术共享方面存有顾虑;区域内金融支持零散,缺乏统一专项基金,长远资金需求难以有效满足;人才流动也因各地在职称评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差异而受限。

市场生态尚未成熟

当前,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于瘫痪、失语等重症患者,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而面向消费级应用(如游戏、教育)的探索仍处于初步阶段,产品性价比和用户体验尚未达到广泛普及的门槛。同时,产业链尚未形成成熟的专业分工,导致资源分散、协同效率低下;医院采购、医保支付及临床推广等环节也因决策周期长和标准不一而进展缓慢。

协同共创:打造长三角脑机接口全链生态

面对技术、政策和市场壁垒,长三角三省一市有必要采取系统性举措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以顶尖科研机构为龙头,构建区域创新联盟,制定统一技术路线图,设立专项攻关小组,突破信号采集与芯片设计等核心瓶颈。同时,通过构建差异化共享平台,实现设备共享和数据互通,降低研发成本,推动本地化供应链协同,并培育“专精特新”供应商,为技术攻关提供坚实支撑。

在政策协同方面,区域内应联合制定涵盖术语、性能指标及安全要求的技术标准,建立第三方认证评估机制和专用审评通道,统一临床试验及伦理审查标准,降低跨区域运营成本。与此同时,通过设立脑机接口专项基金和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此外,依托以上海华山医院为核心节点,构建区域临床研究网络,统一试验标准、建立伦理审查互认及患者随访数据库,形成“上海研发+江苏制造+浙江数字+安徽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脑机接口的 “长三角方案”。

长三角

沪浙三镇共建长三角文旅融合示范区

4月2日,上海金山廊下镇与浙江嘉善大云镇、平湖广陈镇签署文旅联动协议,共同打造长三角旅居产业联动平台。三地将联合开发跨区域研学课程,共建旅居服务网络,推动“学子经济”发展。廊下镇同步发布7条特色旅游线路,并签约海派民宿综合体等文旅项目,构建“文旅商体农”多元生态圈,打造长三角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板。(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

上海发布10条措施,支持黄浦区建设上海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

3 月 25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黄浦区建设上海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的若干措施》,提出自2025年4月起支持黄浦区建设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有效期至2030年。该功能区将打造黄金珠宝交易集聚地、设计中心、消费中心、融合创新中心与专业服务基地,目标实现年销售总额超千亿元。措施涵盖交易平台建设、设计创新、品牌集聚、产学研合作、检验检测等方面,强化“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推进机制,并提供多项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来源:上海发布

赛诺菲凯辉医药创新基金在沪成立​

4月2日,赛诺菲集团与凯辉基金联合设立规模20亿元的赛诺菲凯辉医药创新基金,重点投资中国临床阶段创新药管线。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表示,静安已集聚全球生物医药50强中三分之一企业,将全力支持基金发展。赛诺菲全球执行副总裁夏立维称,中国是其第二大市场,基金将依托上海国际化环境,推动创新药研发及市场准入,助力"健康中国2030"。(来源:上海静安

江苏

苏州举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

4月3日,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在狮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联盟暨“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具身智能机器人专赛)正式启动。此外,本次大会全市共签约84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60亿元,项目内容涵盖产业园、研发总部、制造基地等。(来源:苏州日报

AI龙头晶泰科技在无锡建eLabs实验室

4月2日,AI龙头企业晶泰科技签约落地无锡高新区,建设eLabs实验室,聚焦临床检测和生物数据标注业务,并设立院士工作室。实验室将运用AI、机器人实验等技术,提升生物医药研发效率。晶泰科技物质结构预测技术全球领先,已与16家全球TOP20药企合作。此前,晶泰科技孵化的箴泰生物已落户无锡,专注可溶性微针技术研发。(来源:无锡日报

浙江

浙江开启跨境电商服务季

4月2日,“浙跨全球 品牌出海”2025浙江省跨境电商服务季在嘉兴启动。活动设置150余家服务商对接区,涵盖物流、平台等六大类资源,并联合商务、海关等部门提供政策咨询。现场达成多项政企合作,包括浙江省商务厅与亚马逊全球开店签约,嘉兴服装产业带获阿里国际“001号城市”称号。该活动通过“政策+资源+案例”模式,推动浙江企业从产品出口转向品牌出海。(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松阳启用无人机医疗运输网络​​

4月1日,浙江松阳县启动5G+智慧医疗无人机运输系统,覆盖全县19家医疗机构。该网络以县医院为中心,设18个起降点和4条航线,无人机可承载9公斤医疗物资,72公里/小时巡航速度实现多站点停靠运输,突破山区交通限制。系统使全县实现当日采样、送检、出报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时效性。(来源:浙江日报

安徽

今年1-2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跃居全国首位。在电动化领先基础上,安徽正发力智能化转型:组建18位院士领衔的汽车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实施“车芯协同”攻关计划。目前,奇瑞、蔚来等车企已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突破,国轩高科半固态电池、江淮全球首款钠电池车等创新成果相继落地。(来源:安徽日报

合肥发布全国首个数据标注产业规划

近日,合肥出台全国首个数据标注产业专项规划,计划到2027年实现标注数据规模3000TB、产业规模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目前合肥已集聚35家数据标注企业,形成933.3TB标注数据规模,为科大讯飞、比亚迪等企业提供AI训练支持。依托长三角区位优势,合肥正建设“人机协同多模态众智标注平台”,重点布局工业、医疗等八大领域数据标注服务。(来源:合肥日报

(本文作者奎一鸣、汪啸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有话要说...